《独行月球》海报
02:00一个欣赏纯粹的观众,一个特点就是对形容词的挑剔,尤其看不得无谓的叠加。每当看到××电影的前缀讲到类型,会有两个以上、多至四五个的形容词时,就有一种审慎的猜测。
当看到开心麻花电影《独行月球》打出的是“科幻喜剧”时,谁能想到,喜剧竟然95%以上的镜头需要特效呢。特效不是万能的,但一部太空科幻片的特效不好恐怕也万万不能。
片中的金刚鼠“刚子”,是当之无愧的第二主角,是它陪伴了独孤月的月球时光。专注于“吃饭睡觉揍*”的刚子的戏份,根据真人动作捕捉和特效结合完成,扮演者郝瀚全程没法露脸,但一点儿也没敷衍,为了让自己更“像”一只真正的袋鼠,他甚至搬到动物园旁边去住,方便常去观摩。
刚子的总镜头量占到《独行月球》特效镜头的20%,很多镜头的剪辑素材从交给特效公司到最终通过,持续做了一年到一年半。有一个镜头,是“刚子”咬了一口饼干,身后背景变成了大草原——这个镜头迭代了很多版本,耗时11个月,最终版一直到7月13日才确定,此时距离电影上映只有半个月。
导演张吃鱼为了这部电影,从31岁干到了36岁。为了模拟月球表面,剧组实景搭建了一个月球基地,并在平方米的摄影棚中,铺设了吨砂石模拟月面粉尘。截至8月7日,《独行月球》的票房已经超过20亿元,观众用最实在的买票来投票,证明了创作者的付出是扎实而有效的。
自小说《三体》和电影《流浪地球》后,中国读者和观众对国产科幻寄予了无限厚望,也诞生了不少“科幻+”的作品。类型的叠加其实是更难的,那不是“0.5+0.5<1”,而应该是“1+1>2”。比如,科幻喜剧,应该是一部合格的科幻片,也应该是一部合格的喜剧片。
《独行月球》与科幻片的不同,是它全程笑点不断,月球上的人能看到地球上的人用手电打出一行字的情节,有违常识但符合喜剧的叙事逻辑;它与喜剧片的不同则在于,主人公在月球的生活,以及重返地球的一系列操作,都是那么有理有据。
长存湖、丰富海、广寒宫……电影中使用的地名都是月球上真实存在的;月盾计划基地的位置在静海附近,此处地形平坦,阳光充足,选址十分合适。当然,放在科学的“显微镜”下,认真的观众依然能找出知识点上的漏洞,但瑕不掩瑜。
科幻作为一种类型,可以是一个平台,欢迎其他类型在这个地基上盖出大楼。科幻悬疑、科幻动作,因其内核的相似或者相辅,都曾诞生过优秀的前作;而科幻喜剧、科幻爱情、科幻青春……这一类“硬+软”的搭配,一不留神却容易让科幻仅仅成为故事发生背景的一个“壳”,因而更考验创作者的能力。
《独行月球》为科幻喜剧打了个样。“科幻+”大有可为,其实,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加法也已经有了成功案例。我读过一本神奇的书《科幻中的中国历史》,可以称之为“科幻历史”,讲的并非科幻本身的历史,而是用科幻写历史。历史已经发生,既不科也不幻,那是怎么办到的呢?
刘慈欣在书中写了一篇《西洋》,创造了一个平行世界:如果郑和的舰队没有返航,而是一路向西。于是,明朝船队首航美洲已有多年,北美洲被称为“中国新大陆”,纽约港立着上百米高的郑和像……这是科幻,也是历史——尽管不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。
如果追溯科幻进入中国的历史,就不难理解其中的逻辑。20世纪初,留日的周树人翻译了凡尔纳的《月界旅行》(现多译为《从地球到月球》),赋予科幻“导中国人群以行进,必自科学小学始”的期待。
所以,科幻除了畅想未来科技之外,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新世界,这其中也许有新的世界观,也许有人类不曾动摇的初心。
蒋肖斌来源:中国青年报
(来源:中国青年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