继上期的鳄鱼肉
本期我们依旧来聊聊鱼肉
我们经常听到“脍炙人口”这个词
其中的“脍”指的就是生鱼片
“吃生鱼片会不会生病?”
“鱼脍的由来?”
“哪里的生鱼片最好吃?”
“为什么金枪鱼不怕寄生虫?”
……
鱼脍一问:鱼脍的由来?
鱼脍
亦作“鱼鲙”
生吃的鱼片
《仪礼?公食大夫礼》:
“炙南醢以西,豕胾、芥酱、鱼脍”
初时之“脍”
应源自荒古之茹毛饮血
这种原始的生吞活剥过于粗陋伤害腹胃
于是先民开始用简易的石刀、蚌片革除皮毛
剔去骨筋,割肉而食
最初的“脍”就出现了
古代人吃鱼脍很大部分原因
是烹饪技术的不成熟
食脍之风在隋唐发展到了顶峰
李白就把吃“鱼鲙”比喻为神仙般的生活:
吹箫舞彩凤,酌醴鲙神鱼。
千金买一醉,取乐不求余。
唐代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生鱼片吃法:
沸汤浇泡
这在鱼脍加工成型后
再烧热汤
汤内作料齐全,调味匀和
然后把滚热的调料汤浇泼在鱼脍之上
这倒是有些像如今的火锅了
明代以后以“脍”为名之食
生鱼片急速退出了中国人的主流餐桌
一方面
中国各大菜系的各种烹饪方法臻于成熟
逐渐淘汰了口味相对单一、做工又比较麻烦的“脍”
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健康的考虑
根据中医的说法
热菜属温,有益于五脏六腑
鱼脍二问:吃生鱼片会不会生病?
实际上
对于食用生鱼可能致病这一点
古人并非毫无认识
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就指出:
“食脍,饮奶酪,令人腹中生虫,为疟”
几百年之后的南北朝时期
陶弘景也警告食脍可能有害
流行病刚痊愈的人不能吃
否则会引起拉肚子
宋代《太平广记》记载
有位叫崔爽的仁兄吃食生鱼上瘾
每次竟要“三斗乃足”
直到后来口中吐出一状如蛤蟆的怪物
才吓得“不复能食脍矣”
早在三国时期
广陵太守陈登有病
诊断为“胃中有虫数升”
名医华佗说是由于“食腥物所为也”
所谓腥物即是生肉
华佗饮之以药
陈登“吐出二升许虫,赤,皆动,半身是生鱼鲙也”
鱼脍三问:那种鱼最适合做生鱼片?
制作生鱼片的原料较为广泛
但以深海产的鱼类及其它海产品为主
也有鲤鱼、鲫鱼等淡水鱼
三文鱼学名是鲑鱼
分为冰鲜和急冻两种
冰鲜三文鱼的口感相对嫩滑鲜美
而急冻三文鱼的口感比较粉没有那么鲜甜
金枪鱼
现在市场上卖的很多是从泰国过来的
金枪鱼入口鲜嫩肥美,少筋,口感最舒服
另外还有一些淡水鱼也可以作为鱼生
但是寄生虫比较多建议少吃
鱼脍四问:为什么金枪鱼不怕寄生虫?
我们知道一般淡水鱼
因为有寄生虫的关系是不宜生吃的
而生活在海水中的鱼类
则由于海水盐分的关系寄生虫会少很多
不同种类的三文鱼
则因为各种品种的不同
生活水域也有很大不同
同时三文鱼生鱼片虽然不经过高温杀菌
但是在食用前往往会经过急冻处理
在急冻的过程中寄生虫也会被有效杀灭
鱼脍五问:哪里的生鱼片最出名?
今天的广东省佛山市一带
尚有将草鱼等淡水鱼或海鱼做成“鱼生”
蘸着由葱,落花生,大蒜,辣椒,胡椒,酱油
和醋做成的调味汁的食俗
成为古代食鲙之法的“活化石”
至于现代的东北满族和赫哲族的少数村落
依然保持着吃生鱼片的习俗
中国及俄罗斯的黑龙江流域附近居住的某些部族
也还有吃生鱼片的传统
日本生鱼片称为刺身
日本人称生鱼片为“沙西米”
一般都是用新鲜海鱼、海贝制作
蘸以酱油、山葵等
是日本菜中接近最清淡的菜式
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菜式之一
吃生鱼片要以绿色芥末和酱油作佐料
芥末是一种有特殊的冲鼻辛辣味的调料
既杀菌,又开胃
食物秘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