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《亮剑》剧照
抗战热播剧《亮剑》中,八路军师的三位团长李云龙、丁伟、孔捷号称“铁三角”,抗战中后期一直在晋西北抗击日寇,三人聚会时往往花生就着小酒,聊得不亦乐乎;李云龙自己喝酒的时候,还时不时有烧鸡、小菜配着。但实际上,长期驻扎晋西北的并非八路军师,而是贺龙、关向应率领的师,他们的生活也远没有电视剧里那么丰盛,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异常寒酸。
▲敌后根据地分布
晋西北地瘠民贫
抗战时期的晋西北处在西起黄河,东至同蒲路,北到长城,南抵汾离公路之间的黄土高原上,东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,西邻陕甘宁边区和国民党军控制的神木、府谷地区,南面挨着阎锡山统治的晋西南,北接绥南游击根据地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,但发展余地却十分有限,南北仅公里,东西也不过公里。这个地区虽然有30多个县,但抗日政权管辖下的人口仅一百几十万,又处在山西省比较贫苦的区域,因此人力、物力、财力都十分不足。
抗战爆发后,日寇对这里屡次进犯摧残,加上连年的天灾,经济十分困难。晋西北人民生活已极其困难。年,阎锡山发动“十二月事变”,虽然最后惨遭失败,但其部队撤离晋西北时,又将这里本已不多的财富劫掠一空,还抓走了大量的青壮年充军。更严重的是,随着阎锡山政权撤出晋西北,其发行的俗称“大花脸”的纸币也一夜之间成了废纸,而当时师供给部门保存的多数都是这种“大花脸”,也一下子花不出去了。部队虽然打了胜仗,却一贫如洗,连少得可怜的生活津贴都大半年发不下来,部队被服鞋袜也无钱补充。
▲黑豆成为军民主粮
师长政委顿顿“黑豆饭”
到年初,晋西北的农村劳动力比战前减少了三分之一,牲畜减少大半;工矿、手工业多数被毁,大片土地荒芜,能够开垦的耕地面积仅达战前的84%,粮食产量降低三分之一,棉花产量更是仅剩可怜的3%。八路军部队不要说作战,连起码的吃饭、穿衣都成为最严重的问题。由于粮食极度匮乏,部队只能以往日喂牲畜的黑豆作为主粮。可就是这种没有营养的黑豆,也长期供应不足,只能熬成稀饭充饥。
师师长贺龙、政委关向应等人以身作则,也天天吃“黑豆饭”。师副官处怕贺、关天天吃黑豆影响身体健康,想给他们弄点儿细粮来调剂一下,但是,贺龙不允许,说:“大家能吃,我们为什么不能吃?”关向应也不同意:“比起我当初在国民党监狱,这种伙食太好了。”有时候,师部来了重要客人,师也往往只能黑豆待客。
▲“铁三角”第一次聚会
筹得资金大部接济延安
后来,为了解决晋西北严重的经济困难,贺龙、关向应组织大力发展生产,又大力开展“减租减息运动”,使得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,同时,派人到畜牧业发达的大青山地区地区筹集物资,到日占区、阎锡山辖区去换取急需的资金,才总算解了燃眉之急。但也仅仅是状况稍好而已,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,因为晋西北所处的特殊位置,要挤出钱和物资帮助更加困难的陕甘宁边区。
年下半年,师供给部部长范子瑜第一次上大青山,好歹筹措回三四十万块银元。但考虑到党中央经费困难,贺龙当即下令拿出三分之二,连夜派人送过了黄河。后来,范子瑜又两次前往大青山,每次回来,贺龙都派人先给延安方面送钱,即使当时部队连冬衣都没有着落。
▲“铁三角”第二次聚会
还要承担过往人员后勤保障
此外,晋西北作为华北与西北、党中央与敌后各根据地联系的枢纽,一方面要保卫延安的安全,另一方面要把过往的同志们照顾好。用贺龙师长的话说:“延安生活很困难,我们宁可自己苦一点,也不能给党中央添麻烦。要想法设法减轻陕甘宁边区人民的负担。”
当时,从晋察冀、晋冀鲁豫和山东、苏北等根据地到延安开会学习的人,一路上要通过日伪军重重封锁,被褥、替换衣服等都不便携带,需要到晋西北补充。年5月,晋察冀抗大二分校迁往延安,一个百余人的女生队在经过同蒲铁路时,被子、衣服及生活用品全部丢失,最后都是师供给部帮助补充。
▲晋西北“铁三角”
在这样的情况下,晋西北的干部战士生活有多艰难,可想而知,断不会有聚会喝酒的多余经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