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黄卷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大洋洲曾出现巨型有袋类动物,如犀牛般大, [复制链接]

1#
百癜风 http://m.39.net/pf/a_5112508.html

大洋洲这个地方的动物们,长得跟地球上其他大陆的动物都不一样,简单来说就是这里的物种进化速度较慢,多为有袋类动物,比如著名的袋鼠、袋熊等等。

此外不少网友都发现了,这里似乎极度缺乏大型动物,即便是最大的红袋鼠,也不会超过90千克,这与亚洲、非洲等大型动物,动辄几吨的体型相比,实在是太“小儿科”了。

但是如果时间往前推移个5万年左右,彼时的大洋洲陆地上,就会是另一番景象。

双门齿兽就是曾出现在大洋洲的一种超大型动物,也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过的最大的有袋类动物。

它出现于距今万年前的澳洲大陆上,并在4万多年前灭绝,留下了许多的化石,能够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。

由于大洋洲历史上也没有出现什么超大型的捕食者,所以十分肥重的双门齿兽,在其生存的一百多万年时间里面,过得都是比较“舒心”的,成年之后不需要担心被什么动物捕食。

体型大如犀牛,足有三吨

根据化石资料推断,双门齿兽的体型在3吨左右,体长能达3米,肩高2米,跟河马、犀牛差不多大,站起来比棕熊还魁梧。

顾名思义,双门齿兽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有硕大的门牙,但与袋狮能当犬齿使用的门牙不同,双门齿兽的门牙并不用于狩猎,它是植食性动物,以树叶、灌木、青草等为食。

硕大的门牙就像是割草机一样,能够将植物快速切割下来,送进嘴巴。由于它们的身躯笨重肥大,所以双门齿兽的行动也较为迟缓,进食的过程漫长而缓慢。

虽然双门齿兽的化石在大洋洲很多地方都有发现,表明它们能够适应多种地形环境,但森林、林地及草原,尤其是靠近河流或水源的地区,则是双门齿兽最主要的分布区域。

我们可以想象一下,在更新世的大部分时间里,巨大的双门齿兽行走在大洋洲的土地上,在同一时期,它并不是唯一的巨兽,美洲的大地獭,欧亚的猛犸象,都是比双门齿兽还要庞大的存在,只不过在后来地球环境变化,全球升温之后,这些史前巨兽就退出历史舞台了。

双门齿兽或是澳洲水兽原型

每一片土地上,几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说,对于澳洲人来说,“本耶普”就是最知名的怪物,跟尼斯湖水怪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差不多。

本耶普的传说由来已久,不同地区的说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,但总的来说是大同小异的。

根据澳洲土著人的说法,它的面部像狗,尾巴像马,嘴巴像鸭子,牙齿像海象,身上有鱼鳍,毛发为深色,常常出没于水潭、河流、沼泽、水坑等有水环境中。

“本耶普”是根据澳洲土著人的语言直译成英语,再音译过来的,国际上一般将其称为“澳洲水兽”,是一种未确认生物体,也就是说不知道它存不存在,就像我国的“过山*”、“狈”、“彪”、“野人”等一样,存在与否仍是一个谜。

科学家们根据化石资料,复原出了双门齿兽的特征,发现与澳洲水兽的形象存在几分相似,所以学者一般认为,双门齿兽大概率就是澳洲水兽的原型,一些澳洲土著人,也会把发现的双门齿兽骨头化石,当成是澳洲水兽的。

壮年无敌,但人类不算

在双门齿兽生存的年代,虽然也有袋狮、袋狼、古巨蜥等凶悍的捕食者,尤其是袋狮,号称有着史前最强的咬合力,同条件下,咬力远超当今的狮子和老虎。但受限于体重,袋狮虽然是大洋洲出现过的最大肉食性动物,但也只有90千克左右。

在动物世界里,体型往往代表着实力,体型越大,实力越强,体重差就是实力差,当差距超过50千克,较大的一方被认为有绝对的优势。

成年之后的双门齿兽体型远超袋狮等捕食者,所以它们成年之后,几乎没有天敌,但幼年的双门齿兽,会遭到袋狮、古巨蜥等猛兽的捕食。

凭借巨大的体重和强爪,双门齿兽在壮年时处于当地无敌的状态,但这种局面被移民而来的早期人类打破了。

人类凭借智力的发展,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和诸多的狩猎方式,凭借群居优势,能轻松猎杀双门齿兽。

大约在年前,东南亚的一些早期人类登上了大洋洲,并在此繁衍开来,从已出土的一些双门齿兽化石来看,上面有粗糙的砍痕,表明早期人类的猎物里面,就包含双门齿兽。

关于双门齿兽的灭绝,至今人们还未完全弄明白,虽然人类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很大,尤其是当时人类掌握了“最强神器”火源,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。

一把火焚毁了森林,生活在里面的动物们,自然也跟着被烧死。不过当时人类到达大洋洲时,已经很晚了,研究发现,彼时的双门齿兽已经处于穷途末路中了,人类的到来,只不过是加速了它们的灭亡而已,并不是主因。

一些观点认为,全球气候变化,干旱席卷大洋洲,导致森林草场衰退,土地沙化等才是这些巨兽消失的主要原因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