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黄卷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双十一又忍不住囤囤囤可能是压力逼的 [复制链接]

1#

这个时节的你,是不是又囤货了?

纸巾、牙膏、防脱洗发水……只要是日常能用到的东西,恨不得买到家里放不下为止。仿佛心里有一个声音不停地说:此时不囤,更待何时?

哪怕你没有这种习惯,大概也见过身边的人在做类似的事,好像在履行一个使命。问题就是,人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“症状”?

-Reddit-

刻在大脑里的行为

为了避免歧义,此处说的囤货是指大量获取某些物品并储存起来。这倒不是人类特有的习惯。

我们从小就学过,松鼠会在秋天储存足够的食物,准备过冬。如果讲得详细些,就拿生活在北美的灰松鼠(Sciuruscarolinensis)举例:它们吃的坚果,是橡树或核桃树的种子,而这些植物只在秋季结果。所以灰松鼠必须趁此时囤货,这样就算冬季和早春找不到食物,也有得吃。

这还不是全部。灰松鼠体型不大,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,它们得避免自己藏起的食物被其他动物偷抢。所以,灰松鼠常把食物分散囤积到许多不同的位置。它们甚至演化出一套复杂的记忆系统,能长期记住各处囤货点,虽然每个点只用一次。

灰松鼠

RobertTaylorviaFlickr

对许多动物来说,囤积食物其实是一种正常的适应性行为,能帮助它们应对环境变化。这种现象在啮齿动物里十分常见,松鼠只是它们中的杰出代表。

那么,这些动物的囤积行为和人类的囤积行为有什么关联?这要从脑部的活动说起。

自20世纪70年代起,就有科学家从神经层面研究动物的囤积行为,而作为实验对象的大鼠,同样是啮齿动物。研究人员发现,大鼠的内侧前额叶皮质(MPFC)和囤积有关系,因为这个区域发生病变后,大鼠囤积的食物明显比那些健康的同伴要少得多。

来到年,另一支研究团队观察了人类囤货时的脑活动。科学家让参与实验的人们,在各种不同场景下,决定要不要获取某样物品和要不要丢弃某样物品。测试涉及的物品都很常见,比如灯泡、剪刀、肥皂等等。而神经成像结果显示,大脑里有个叫做眶额叶皮质(OFC)的区域,参与了每一次决策。

人类大脑,蓝为OFC,绿紫为MPFC

doi:10.//

大鼠的MPFC和人类的OFC,都是前额叶皮质的一部分。而一般认为,前额叶皮质承担了调节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任务,与人类的欲望有关。科学家相信,人类和啮齿动物的囤积行为是同源的。

什么刺激了囤货

人类与啮齿动物在囤货上的相似性还不止于此。一些研究发现,人类和啮齿动物的囤货很可能都与压力有关。

有研究人员为此观察过一种名叫麦利阿姆更格卢鼠(Dipodomysmerriami,别名“袋鼠鼠”)的动物。当科学家定期给袋鼠鼠喂食的时候,它们表现得比较“佛系”,囤货欲望不强。但当袋鼠鼠处于饥饿当中,或是体重下降到一定程度,它们便开始积极储存食物。

除此之外,假如藏好的食物被偷走,袋鼠鼠也会增加囤积量,甚至会抛弃常用的分散囤积法,改为在一处囤起大量食物。有一次科学家还观察到,一只袋鼠鼠在发现自己的食物被偷后,把余下的一些食物藏进颊囊(腮帮子)里,好像在说:只有这里才安全。

颊囊,是两颊内侧皮肤上的袋状构造

animalia.bio

食物缺乏、竞争激烈、周围有捕食者等等因素,都可以成为啮齿动物的压力来源,而它们会在压力下改变囤货量或囤货方式。这些改变很可能是通过糖皮质激素(GC)来实现的:当机体面对压力时,这类激素分泌会增多。有科学家把一种糖皮质激素高剂量打进大鼠体内,发现大鼠的囤积行为真的加剧了。

而人类囤货,同样可能受到压力的影响。

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,团队调查了位消费者囤积商品的行为,发现他们汇报最多的原因就是:担心无法出门。其他原因还包括,担心超市不开、担心自己生病等等。而不确定性(uncertainty)正是人类主要的压力来源之一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人们需要缓解压力、找回安全感,也就更容易被大包装的商品吸引。

另外,调查当中还有不少人汇报,自己囤货是因为别人在囤货。剑桥大学助理教授桑德·范德林登(SandervanderLinden)说:“当人们感到压力时,理性会被蒙蔽,所以会更加关心别人都在干什么。如果别人囤货,你可能就跟着囤。看到货架空了的照片,人们也会收到信号,认为囤货才是对的。”

货架被搬空

TexasAM/SusanHimes

当然,就算抛开眼下这个特殊的时空背景,人们依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因素。

针对囤货这件事,最直接的因素可能要数商品价格不确定。当商家开始促销,消费者要决定囤或不囤:如果选择不囤,就是选择未来某时再进入市场购买,那时的商品价格可能会升高;而假如选择囤货,就可以躲避一些不确定性。这也可能成为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。

以上这些囤货现象,终究还是基于人类对某些物品的需求。不过,还有一些人囤货的原因与需求几乎无关,人们是在依靠购买行为本身收获快感。

比如,有研究表明负面情绪会导致过度购买,科学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,人们相信购买行为能够舒缓自己的抑郁情绪。

事实上,购买行为也确实能让人们暂时逃离负面情绪,这种行为还会因为短期的兴奋、满足、喜悦、满足等正面情绪而得到强化,甚至成为一种应对策略。但如果对此产生依赖,过度购买也可能导致财务困难、社交困难,甚至加剧抑郁症状,如此一来便是恶性循环。

我还有救吗

过度购买的下一步,常常会是过度囤积。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,过度获取和难以丢弃会导致生活空间混乱到无法控制,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,破坏自身的社会功能,这样的案例可能被诊断为强迫性囤积(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