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黄卷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天津日报数字报刊平台拍出天马行空的电影 [复制链接]

1#
皮肤科医生彭洋 http://www.ykhongye.com/zjll/

本文转自:天津日报

由张吃鱼执导,*、*主演的开心麻花科幻喜剧《独行月球》近期在各大院线上映。这是开心麻花首次在影片中加入科幻元素,将故事从地球搬到了遥远的月球。为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,影片大量运用特拍技术,提供技术支持的是来自天津的基卡特拍团队。团队核心李鹤说:“我希望可以用科技为艺术赋能,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个行业,让普通爱好者也能享受特拍的乐趣。”

20年前找准方向

从仿制摇臂设备起步

我是天津人,从小爱看电影,上小学时看电视节目《环球40分》,里面的“电影魔术”板块讲述如何制作电影特效,我被那些脑洞大开的创意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技术深深吸引,在心埋下了做影视特效的种子。

有志者事竟成,参加工作后,我调入天津电影制片厂多媒体数字化制作部,那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。当时赶上技术更新迭代,电影从胶片转为数字化,时代的发展让我们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,遗憾在此,幸运也在此。年,我制作一部商业片时,从外地朋友那里借了一台摇臂设备,用完给人家寄回去,物流弄丢了一个零件,赔了人家块钱。我父亲是教工业自动化的老师,我很清楚那个零件不会超过块钱,于是萌生了一个想法──如果能自己做一台设备,就不需要到处去借了。

那时互联网刚刚兴起,还是拨号上网,我想办法在网上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样本,把草图画下来,让我父亲帮忙制作配件模型,终于做出了我的第一台拍摄设备。同行朋友看到后觉得很好,经常找我借。但总借又不好意思,就给我付租金,后来他建议我再做几台,他们愿意花钱买。我跟我父亲联系加工厂制作零件,人家说一两个零件成本太高,一次至少得做10台。我心想做就做吧,做完慢慢卖。

我时不时在BBS论坛上发帖子,晒晒自己做的小摇臂,没想到一周内10台全卖出去了。我又做了10台,很快又卖光了,再做20台,不到一个月也全卖了。我觉得有点儿信心了,天津电影制片厂改组,我离开单位,下海专心做拍摄设备的技术开发。但现实并不如我所愿,很快我就迎来了瓶颈期──由于处于设备开发的初期,缺乏技术壁垒,南方好几家工厂仿造我的产品,我孤*奋战,很难跟人家竞争,不知道该不该继续下去。

这时出现了契机──年北京奥运会,各国媒体齐聚北京,带来很多国内不常见的先进设备。我拜托在北京奥运转播公司的朋友帮我拍几张照片。看过后我发现,以我现在的技术,完全可以做出那些设备。我继续大刀阔斧地开发拍摄设备,大多用于为央视的大型赛事或开幕式做直播。后来,随着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,我进入到电影领域,想用先进的工业技术跨界到电影产业做视效拍摄,圆我儿时的电影梦。

改装摄影机器人MOCO

帮*在月球上腾空奔跑

阿方索·卡隆年执导的电影《地心引力》中有一段12分钟长镜头,用到了电影特技拍摄机器人,这也坚定了我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决心。年,在国家和天津市一系列*策的指引与鼓励下,我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,自主研发电影特技拍摄机器人MOCO,在国内率先将工业机器人移植到电影拍摄中,实现了很多摄影师无法完成的高难度、高危险镜头的拍摄。

起初我们推出这款拍摄机器人时,很多人持怀疑态度,遇到不少阻力。直到有一天,一位朋友给了我们一次机会──拍摄央视纪念红*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节目的先导片。片子播出后,我们在市场上闯出了一点名气,找我们合作的人渐渐多了起来。

这些年,我们参与拍摄了四五十部影视作品,包括电影《刺杀小说家》《误杀2》《人潮汹涌》《飞驰人生》《唐人街探案》《 》,电视剧《宸汐缘》《斗破苍穹》《大宋北斗司》《原来你还在这里》《流星花园》《爱上北斗星男友》《龙岭迷窟》等,很多都是与中国顶级的影视制作团队合作,这样的经历促使我们必须要在特效拍摄技术上不断地创新和升级。

近期上映的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开头是一段两分多钟的长镜头,从一幢大楼的一层升到二十几层,直到出现片名字幕。即使预算充足,以目前的技术手段,也无法让设备完成从一层到二十几层的实景拍摄。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利用电梯原理开发一种索道,在影棚内搭布景,每拍完三层,间隔10天换景,一共进行四次拍摄,最后进行电脑合成。索道上升速度不变,我们就能保证每次拍摄在时间和速度上高度吻合,最终的长镜头丝毫看不出拼接痕迹。

《独行月球》中有一个镜头──20多个超大探照灯一个一个亮起来,实际拍摄时我们只做了一个探照灯,先用动画软件模拟拍摄流程,然后将数据导入机械臂,与轨道衔接,圆满完成了拍摄。为了模拟*在月球上°奔跑再腾空飞起的画面,我们为摄影机器人MOCO的机械臂做了超大臂展改装,达到了完美的拍摄效果。摄影机器人并不意味着只能用数据和程序来操控,在拍摄*与袋鼠搏斗的场景时,由于要高速运镜、近景拍摄,*离摄影机非常近,我们就专门配备了安全员,把控机器,以保证演员的安全。

这是我们第一次参与开心麻花的项目,第一次接触张吃鱼导演,他们对作品严谨认真的态度让我十分敬佩。我们此前在电影《刺杀小说家》和《唐人街探案3》中与《独行月球》的制作团队都有过合作,已经产生了默契,我们才有更大的勇气去创新。

有人问我,目前我们中国的电影制作水平与好莱坞相比还有多大差距?我认为,差距是客观存在的,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,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,也是每个从业者积极探索和前进的方向。就像我们正在做的事,通过技术更新与升级,让原来的不可能变为可能。以前我们无法想象可以在“月球”上拍一部电影,现在我们做到了。我常把我们这类人比作技术造梦师,用我们的技术为艺术赋能,帮助导演完成他们天马行空的幻想,科技让艺术皆可呈现。

打造AI半自动化拍摄系统

让更多的人享受特拍乐趣

记得我刚开始创业时,有一次接到一个电话,对方说要来公司找我谈谈。这个人叫“金枪大叔”,我们聊了很多,我介绍了我们研发的摄影机器人,谈到了以后公司的发展方向。他觉得我缺少一个机会,于是给了我很大帮助,把我带入这个行业的高端领域,接触到很多国内顶尖的创作团队。

近年来文化产业高速发展,影视行业对制作设备有了更高的要求。目前摄影机器人MOCO已经发展到第三代,有三个系列、五款产品,可以满足多种拍摄需求,也让我们有能力参与到更多优质项目中去。每次我们参与拍摄的电影上映时,我都组织员工去电影院。电影放完了也舍不得走,为的就是看一眼片尾字幕中我们团队的名字。那一刻,过往再次浮现眼前,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。总有保洁阿姨好心提醒我们:“后面没有彩蛋了,别等啦。”

曾经有一位知名导演问我:“除了个人的成就感和情怀,你觉得你能为电影行业作出哪些贡献?”我想了很久,也跟我的合伙人讨论过,决定重新给自己定位──用最先进的电影技术为更多的普通从业者找到商机和岗位,这也是我们公司一个重要的转型节点──在影片上映过了保密期之后,我们会把为这个项目开发研制的设备转化成产品,辅导更多的人去做特拍。为此我们还做了一项工作,从我们近年参与拍摄的作品中挑选出70个典型案例,分成12个类别,制作成教学大纲,辅导人们如何做特效拍摄。现在很多大专院校增加了这方面的教学课程,我们编纂的大纲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教学参考。

早在产品研发初期,我们就制定了三个标准──降低学习门槛、降低购买门槛、降低使用门槛,目的是要把高端的产品变得简单化。一台进口设备价格高达几百万元,我们的设备低的十几万元,高的也不过几十万元。我们也希望以摄影机械臂为硬件入口,逐渐打造一个AI半自动化拍摄系统,让更多的人享受特拍的乐趣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