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黄卷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从陈忠实回故乡封闭写作白鹿原,谈宁静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 http://www.bdfzkyy.com/m/

《大学》有云:“知止而后能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宋代画家米友仁也说:“画之老境,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。每静室僧趺,忘怀万虑,与碧虚寥廓同其流。”这两段话所阐宣的,是创作心理学上的一个规律性现象,唯有宁静,才能使人靠近艺术的本真。

宁静,就像太阳神阿波罗散播的阳光,既是普通人进入真正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必需,也是艺术家进入创作状态的一种内在能量。宁静,是精神生长的根须,没有它,艺术之树就无法牢牢地据守在大地上,枝叶繁茂地成长。

苏洵在《辨奸论》一文中说:“事有必至,理有固然,惟天下之静者,乃能见微而知著。”宁静,是一切艺术家进入积极创作状态的一种必要的心态。宁静,不仅让人以沉稳的心态面对世界进入创作,而且,它还会让人的灵视更为深邃和远大,更深刻地洞察世界。

写作是一场美丽的蝶变

真正意义上的写作,就像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夜行。无边的黑暗包围着你,没有可以交谈的旅伴,也没有可以休息的驿站。你一个人走在无边的旷野上,走在没有道路的荒原上。目的地到底有多远?不知道。何时可以到达?不知道。你唯一知道的,就是无论刮风还是下雨,都不能停下来,都得义无返顾地往前走。

写作的过程,恰似一只被幽囚的虫蛹。你被千丝万缕的线织进厚厚的茧里。没有人能帮助你。你要想获得新生和自由,就只能靠自己,一点一点,从内部咬破那层壳,从黑暗里,破茧而出,来到一个可以看见阳光的世界。在破茧而出的那一刻,你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,人们管这叫“蝶变”,也有人称之为“蜕变”。

只有摆脱这幽囚心灵的壳,你才能创造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作品。陈忠实的《白鹿原》就是这样一部伟大作品。它凝结着人物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悲剧体验,它所表现的不再是浅层次的生活体验,而是深层次的生命体验和人性体验。这部长篇小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学高峰。

陈忠实为何要回故乡祖居封闭写作《白鹿原》?

陈忠实在回忆他四十四岁之前的创作时说:“回想起来,那几年我似乎忙于写现实生活正在发生的变化,诸如农村改革所带来的变化,直到80年代中期,首先是我对此前的创作甚为不满意,这种自我否定的前提,是我已经开始重新思索这块土地的昨天和今天,这种思索越深入,我便对以往的创作否定得愈彻底,而这种思索的结果,便是一种强烈的实现新的创造理想和创造目的的形成。”他清楚地知道,如果再像这样子写下去,他将什么也留不下。这让他深感焦虑和不安。

他想创作不朽的作品,要为自己死后写一部能当“枕头”的小说。他在写完《白鹿原》之后的一次访谈中说:“我的强大的压力发自生命本身。我在进入四十四岁这一年时很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。……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五十岁这年龄大关的恐惧。如果我只能写写发发那时的那些中短篇,到死时肯定连一本可以当枕头的书也没有,五十岁以后的日子不敢想将怎样过。”而要想写出像样的东西,他就必须从心理上调整自己,就必须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,以利于进入一种镇定、宁静的精神状态。

于是,他远离让人心浮气躁的都市,回到了安恬、宁静的乡村。他说:“写作《白鹿原》稿时,我觉得必须躲开现代文明和城市生活的喧嚣,需要这样一个寂寞乃至封闭的环境,才能沉心静气完成这个较大规模的工程。”

陈忠实在故乡是如何宁静地写作《白鹿原》的?

陈忠实是如何在“宁静”的状态下、一个人在自己的故乡祖居地——灞桥西蒋村开始创作《白鹿原》的?那时的他,几乎就是宁静的化身。他像湍流中的巨石一样宁静,像深潭中的止水一样宁静。他的宁静,具有充实、通脱和让人舒悦的性质,更像秋天庄稼成熟以后等待收获的田野。

正是这种成熟而饱满的宁静心态,让他忍耐住了青灯黄卷萤窗雪案式的孤独和寂寞,完成了《白鹿原》的写作。写作时间跨度从年4月开始,至年3月下旬,整整历时三个年头,中间还因故中断过几次。草稿和复稿近百万字,都是在他的故乡灞桥西蒋村祖屋内完成的。

他想尽一切办法来控制活跃的艺术思维,以便使自己能在夜晚“尽快冷静下来”,得到休息,以免影响第二天的写作。他调整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和写作习惯,进入了一种委运任化、道法自然的宁静状态。这从根本上拯救了他,使得他的“整个写作过程都很平静,都比较愉快”。

他认为,从事大部头的长篇写作,无论是对作家的心理,还是对作家的生理状况,都有很高的要求。首先是要“沉静”。为此,他立下了三条约律,一是不再接受采访;二是不再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