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黄卷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离开阿里的人阿里在他们心里留下了什么字 [复制链接]

1#
外伤白癜风 http://m.39.net/pf/a_4587183.html

王雪琦

加入阿里时,苗峰已经35岁。在用友工作11年后,他想尝试一下互联网赛道。

“高龄”转型并不容易,苗峰经历了煎熬的适应期,“前三个月每天都想走”。

他急,阿里不急。在百湖课上,苗峰和其他新同学问Lucy,对我们新人有什么要求,彭蕾说,“没有任何要求,活过3年就行”。

潘宏伟刚进阿里时,在淘宝做搜索,曾经因为推出一个新功能招致商家上门抗议。26岁的潘宏伟很挫败,觉得自己捅了篓子,庆幸的是,“在阿里做很多事情是有使命感的,这件事情是这个过程遇到的问题,遇到问题就去解决,同事间的相互扶持很重要”,他说。

经常有人问陈吉平,阿里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,毕竟他在阿里呆了11年。陈吉平很难说个明确的出来,他觉得很多东西已经融入血液。但他会想起阿里有句话,“平凡人做非凡事”。

“能力强有时候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,大家相不相信这件事情,有没有意愿去做这件事”,陈吉平说。

年,杭州互联网公司数量占全国的6.5%,仅次于北上广深。其中,人以下规模的公司超过71%。

阿里巴巴成立20年,工号已经排到了20万,在职员工将近9万人,还有10多万是已经毕业的校友。

许多公司都带着些阿里的影子,因为创始人是阿里校友,曾经的阿里人。

他们当中,很多人曾经因为阿里,从北上广深奔赴杭州,创业后,依然扎根于此,源源不断地为杭州吸引更多的人才。

年,陈吉平从阿里离职,他在这里度过了11年。离职时,陈吉平觉得自己向往的生活是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。大半年游山玩水,睡到自然醒,陈吉平却坐不住了,“太没意思了”。

“要折腾起来”,陈吉平是数据库与大数据领域的专家,从技术到管理,到业务都经历过。年初,他创办袋鼠云,聚焦大数据使用场景研发。

彼时,数据中台还没有成为热门概念。但陈吉平相信马云的判断,“未来是大数据的时代”,相信的原因也很简单,“我们见过他的战略高度”。

深信不疑的还有潘宏伟,年底,他创办了场景鹿,一家专攻线下商业场景的互动营销公司。杭州的商场里,有很多场景鹿的拍照智能终端。

年以来,新零售的日子并不好过,头部玩家纷纷收缩。“我们有耐心,愿意跟阿里一起,努力做更多新产品”,潘宏伟说。

年底,苗峰离开阿里创办商越,做自己的老本行,企业级市场,专门为大中型企业提供采购数字化解决方案。新公司沿袭了阿里的花名文化,苗峰给自己起了个新花名,降龙十八掌。

陈吉平、潘宏伟和苗峰,三个不同领域的典型技术男,都在阿里完成了个人的“商业化”转型,在阿里,他们学会了在商业的链路里思考问题,学会了如何做一件有商业价值的事。

“从阿里出来的校友感恩归感恩,合作归合作,该打就得打。如果有竞争,直接开打,创业成功是对阿里最大的回报。”苗峰说。

创业成功是对阿里最大的回报

以下为苗峰自述:

我参加的阿里入职面试特别有意思,面试官是我未来的下属们。三、四个人往那一坐,翘着二郎腿,一直问各种技术问题,潜台词似乎是“苗峰,你为什么这么牛,可以领导我们”。

那是年,我已经在用友呆了11年,特别想尝试互联网,EMBA的同学介绍了阿里的机会。

我每周飞回北京一次,当时很多阿里人都是两地往返,飞机上,眼睛扫过去,旁边人在写周报,一聊,阿里的,有种阿里包机的感觉。

大家都很忙碌,不是写周报,就是在打电话,但也不像一般的商务人士,穿的西装革履。我刚来还穿白衬衫黑皮鞋,在西溪园区5号楼常被当作另类,后来也变成牛仔裤穿四季。

我最早在淘系,做过百货和门店的支付宝支付,后来去B2B,做阿里巴巴大企业采购。

刚到阿里特别不适应,前三个月每天都想走。以前在用友,王董事长每年会带着我们做几个月的规划。阿里是互联网企业,行业变化很快,做规划就两天,刚开始觉得很乱,没有目标。

但阿里的文化有一点特别好,告诉你不要急。刚来,一群新人问Lucy(彭蕾,阿里巴巴合伙人之一)对我们有什么要求,她说,“对你们没有任何要求,活过3年就行”。

过了最初的3个月,有一天,我突然发现,自己适应阿里了。

那天,优昙(王曦若,阿里集团副总裁)组织周会,需要一个人做会议记录,我主动站出来。其实对新人来说,做会议纪要难度挺大,涉及的业务线多,还有不少技术细节和名词。

会后,我拿着会议纪要去跟每个参加的人确认他们那周的工作内容,借着这个机会了解了很多业务细节,也跟大家打成一片。

当你真的进入阿里文化,任何时刻都会散发一种主动承担的气息,阿里有句话,“此时此刻非我莫属”。

年,我离开阿里创业,创办了商越,面向大中型企业提供采购数字化解决方案。

我一直有轰轰烈烈做件大事的梦想。数字化时代提供了很多机会,比如,在经济下行、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,如何帮助传统企业提升收入、降低成本。

在阿里,我学到了第一个词就是商业,一个东西有没有价值,要在商业链路里思考。

第二个词是开放。

每周我都给投资人和公司全员发周报,投资人想访问团队,我也随时欢迎,有的创业者会觉得这是一种打扰,还可能影响投资人对公司的看法。但我觉得,一个组织足够开放,才能不断地吸收外部能量。

阿里出来的校友感恩归感恩,合作归合作,该打就得打。如果有竞争,直接开打,创业成功是对阿里最大的回报。

校友创业,是一个独立的实体,用阿里传承的价值观体系在不同赛道开辟自己的事业,与阿里有合作有竞争。

我不太赞同一定靠资本才能拉近关系,资本可能会害人。我们当前非常规避和阿里的战斗,这是另一个话题。商越做的偏商业,偏业务,和几大平台都有合作,包括京东、阿里等等。

我们一直是新零售的坚定执行者

以下为潘宏伟自述:

年大学毕业,我先去了百度,做用户端技术,负责百度图片,这个产品当时流量很大。但我想往前走,去了解用户。刚好那时候淘宝在组建搜索团队,就有猎头来问我。

当时刚看完《倒立者赢》,开篇介绍了阿里的倒立文化,“换一个角度看世界”,我对这家公司很好奇,感觉“特别热闹,像江湖”。

通过猎头投了简历,很快拿到Offer,我年10月正式加入阿里,转型产品经理。

那一年,淘宝屏蔽了百度的抓取,意味着淘内搜索一定要做好,这也是我淘宝生涯最核心的工作,参与这件事特别有成就感。

我负责搜索时,推过一个“合并同款”功能。那时有很多淘宝卖家从固定的批发市场拿货,同质化很严重,甚至连素材都是现成的。用户搜索“连衣裙”,显示结果同质化很严重,这个功能把同款都折叠了。

推出这个功能,流量减少,批发市场的大商家们出货受到影响,就来淘宝闹事。

我去四季青批发市场跟卖家沟通,卖家代表是一个40多岁的大姐,她当时说,“你能说服我,我就能帮你搞定其他人,没说服我,这事没完。”

后来我们把这个功能做了优化,根据商家在淘宝的经营和用户指标,确定优先级排序,缓解了他们的流量压力。

这件事对我冲击很大。以前在百度,一直认为技术改变世界,更多考虑用户体验。到了阿里,慢慢培养出平台和生态思维,要考虑用户价值,也要重视商家价值。

这是淘宝生涯对我最大的影响之一,阿里帮我修炼了一种心智,对于商业的洞察和敏感度。

创业之后,我在公司经常说,做产品是要为商业服务,不能产生商业价值的产品,不要做。

年我离开阿里去唯品会做市场总监,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,又向“前”迈了一步。

在唯品会接触了很多品牌客户,他们经常谈,“怎么能给线下店铺引流,提升销量”。我开始觉得线下很有意思,是一个想象力空间巨大的赛道。

年底,我回杭州创办场景鹿,主要产品叫*小鹿,是一个能拍照的智能终端,定位是商业场景互动营销。

场景鹿做的事情跟阿里的业务相关性很强,年我们也拿了蚂蚁金服的投资。

*小鹿现在正和商场会员体系打通,会员用户走到*小鹿面前,终端就推荐一些商场门店的优惠信息,把潜在消费用户引到门店。逛商场的人,只有不到10%的人去门店消费,这是商场的一个痛点。

但这件事落地的过程挺难,我们统计过,全国有多家商场,有的商场谈判周期特别长。

今年关于新零售有很多负面声音出来,但我们一直是新零售的坚定执行者。线下商业很复杂,改变需要时间,我们有耐心,愿意跟着阿里一起,做出更多新产品。

做这件事的过程,我觉得很享受。

去年春节,我在商场遇到一个90多岁的老人家,他用*小鹿拍了张有红*帽贴纸的照片。我问他“好不好玩”,他说“很有意思”,当时觉得特有动力。

这种状态很像当年在阿里,是一种“轰轰烈烈做大事”的感觉。

阿里的价值观建设非常出色。以前我们每个季度做复盘自评,50%是业务,50%是价值观,不仅要打分,还得有具体的例子。价值观建设不是走形式,而是真的融入每个人血液。

我对成功的定义是,成为一家具有价值、受人尊敬的企业,同时也希望这个过程绚烂多彩的,平平淡淡没有意思。

我对马云的判断深信不疑。

以下为陈吉平自述:

年,阿里十周年,当时的大背景是去IOE(IBM、Oracle、EMC的简称),自主研发底层技术架构,相当于自我革命。

我也逼自己转型做技术管理。当时感慨万千,自己亲手打造的老团队放弃了,要去一个新的战场。

提出转岗后,HR找我聊了很多,为什么要转岗?你真实的想法是什么?转岗对你有没有帮助?

很多公司的HR其实就是业务负责人的副手,老板让他干什么,他就干什么。阿里的HR是很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