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黄卷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这家儿童医院很特别,小汽车开进手术室 [复制链接]

1#

医院是白色的,医院也可以是五彩的。医院是理性的,医院也可以是温馨的。

音乐志愿者为重症患儿演奏

6月15日,北京市全面启动医耗联动综合改革,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改革与改善同步。改善医疗服务是一个庞大的工程,医院推出的“快乐家园”项目,让患儿们在医治病痛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医者的用心,医院的融融爱意。于是,这里有了坐着“小汽车”去手术的孩子,这里有了照看早产儿的“袋鼠妈妈”,这里有了记录患儿心情的小画板……暑期来临,记者走进首儿所,与孩子们一起感受这里的温馨。

手术患儿

“小汽车”开进手术室

2岁半的轩轩准备做手术了。来到手术室等候区,就要和妈妈分开了,他紧紧抱着妈妈,把脸埋在妈妈的怀里。这时,护士指着一辆小汽车问他:“你看这小汽车漂亮吗?要不要来开车?”轩轩猛地从妈妈怀里抬起头,一下子就被眼前这辆颜色鲜艳的“小汽车”吸引了。他从妈妈怀里溜下来,坐到小汽车上,熟练地握着方向盘,“嘀嘀!嘀嘀!”轩轩高兴地模拟着汽车喇叭声,身后的护士推着他向手术室走去。轩轩忙着开小汽车,早就把妈妈忘了,开开心心“驶”进了手术室。

医院的手术室门口,最常见的场景是孩子哭着喊着不愿意离开爸爸、妈妈,有时候爸爸、妈妈还和孩子哭作一团。哭声,医院手术室门前最常见的“背景音乐”。自从引进了三辆“小汽车”,首儿所的手术室门口变得既轻松又热闹。首儿所麻醉科副主任潘守东告诉记者,目前首儿所每天有60多台手术,各个年龄段的患儿都有。孩子与家长分离都有些焦虑,但最焦虑的还是1到3岁的孩子。

“1岁以下的孩子还比较小,不太懂事,护士可以直接抱着孩子进入手术室。上了幼儿园及小学的孩子,可以交流,稍作讲解,孩子也能配合。”潘守东对记者说,最让医生发愁的就是这些1到3岁的孩子,“似懂非懂,说又说不通。”一看到要和家长分开,孩子就开始哇哇大哭。孩子一哭,家长心疼孩子,也跟着一起哭。

以往,为了防止孩子大哭大闹,医护人员会稍稍给患儿使用一点镇静剂。然而,“小汽车”上岗之后,医生护士惊喜地发现,“小汽车”的效果和镇静剂差不多。“孩子一上车,就东摸摸西摸摸,小汽车还有音乐、灯光,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。”潘守东说,有时候护士给孩子进行静脉穿刺的时候,孩子竟然没感觉,还有的孩子开心地和爸爸妈妈挥手告别,“我们都觉得很神奇。”

患者坐着“小汽车”被推进手术室

既往的研究表明,严重的术前焦虑,会增加孩子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,增加尿床、睡眠障碍等术后行为改变的风险,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育造成长期不良影响。“这么小的孩子做手术,不焦虑是不可能的。此外,孩子的术前焦虑还会传导给家长,家长的焦虑又反过来影响孩子。”潘守东说,“应对孩子术前焦虑的方法,通常就是使用抗焦虑用药。这次‘小汽车’上岗,属于典型的非药物疗法,看来效果非常好。”

在手术等候区,首儿所还设立了“有声绘本书香角”,孩子在这里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绘本,跟随声音进行阅读。潘守东表示,“下一步,我们打算探索一些其他非药物疗法,比如让孩子在术前看看动画片。”今后,麻醉科和手术室还准备在等候区、手术间和麻醉恢复室,为4岁以上儿童提供平板电脑,供孩子玩游戏、听儿歌、看动画片。

早产婴儿

睡在“袋鼠妈妈”怀里

首儿所里所有的患者都是孩子,其中有一个科室的孩子最小,这就是新生儿内科。在新生儿内科住院的宝宝,相当一部分是早产儿。宝宝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提前来到这个世界,让妈妈感到愧疚。同时,新生儿内科病房不能陪床,因为治疗长时间见不到孩子,更让妈妈们担心。能不能让妈妈来病房养育宝宝?近年来,随着“袋鼠妈妈”式护理逐渐普及,首儿所新生儿病房也经常有“袋鼠妈妈”来养育“小袋鼠”。

壮壮妈就是一名“袋鼠妈妈”。壮壮出生时刚满28周,一出生就住进了暖箱。一个月后,壮壮妈可以来当“袋鼠”了。第一次见到宝宝前,首儿所新生儿病房护士长助理郭立涛反复和壮壮妈沟通,还让她专门带了一套干净的衣服。医院,壮壮妈换上干净的衣服进入病房后,护士让她坐在躺椅上,把宝宝从保温箱里抱出来,趴在她的胸前,“像一只小青蛙”。

妈妈抱了宝宝两个小时。这期间,壮壮一直在睡觉。其实,在壮壮妈来到病房之前,护士已经给宝宝做了清洁护理,更换了尿裤。所以,在妈妈抱着宝宝进行袋鼠式护理期间,宝宝依然保留输液通路,保留生命体征监测设备。“小青蛙”的姿态,可以让宝宝睁开眼与妈妈进行眼神的交流。更重要的是,宝宝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可以感受到妈妈的心跳呼吸,感受到妈妈的体温。壮壮妈坚持做了几天袋鼠护理之后,发现戴着呼吸机的宝宝竟然可以和她一起同步呼吸。慢慢地,壮壮撤掉了呼吸机,撤了氧气,拔了胃管,学会自己用奶瓶吃奶。终于,壮壮在出生第73天出院回家了。

新生儿内科里的“袋鼠妈妈”

首儿所新生儿科内科主任李莉对记者说,随着全面二孩*策的实施,高龄产妇逐渐增多,低出生体重儿的数量出现阶段性的增加。“早产的宝宝特别小,有的宝宝就像一只小猫。”年,首儿所新生儿内科转运的早产儿就有例,其中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例。这部分患儿体重低、各系统发育不成熟,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,因而住院时间长、花费高。家属因为长时间不能接触患儿,容易焦虑和恐惧,不利于医患沟通。从去年4月1日开始,新生儿内科对早产儿实施袋鼠式护理,到现在已经帮助了几十名“小袋鼠”回到“袋鼠妈妈”的怀抱。

新生儿内科护士长助理郭立涛告诉记者,宝宝在袋鼠式护理后,吃奶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,而且体重增长良好。早期开展袋鼠式护理,也有利于维持早产儿呼吸、心率的稳定,可保持正常体温,充分休息。在不增加氧气、热量消耗的同时,血氧饱和度还出现上升的趋势,稳定的生理状态有效地促进早产儿体重的增加。袋鼠式护理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宝宝,每天前来为宝宝进行护理的妈妈也是受益者。曾经有一位家长告诉郭立涛,“宝宝趴在我身上,我能感受到他的心跳,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跳动。”

重症孩子

小画板描绘温馨的家

在首儿所,每个科室都根据各自科室患儿的特点,设计了不同的“快乐家园”项目。在首儿所重症监护室,每一个孩子的病情都十分危重,相当多的孩子插着各种管子。综合考虑各种情况,家长不能进行探视。为此,重症监护室给孩子们准备了小画板。“一个9岁的小女孩在可以画画的时候,就给爸爸妈妈画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,有花、有树,还有一家人。”重症医学科主任曲东对记者说,孩子虽然不能说话,但可以用画笔告诉家人她很好。后来,小女孩逐渐康复,还给医生护士画了一幅画,上面写着“谢谢”。

除了画笔,重症医学科还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,请来了音乐志愿者。这些可爱的志愿者穿上隔离衣、戴上帽子、口罩,在孩子的床边演奏音乐。“有一次,一个孩子一直躁动安静不下来,但是听了几分钟音乐后,孩子竟然奇迹般地睡着了。”曲东十分感慨地说。

首儿所*委书记刘中勋告诉记者,医学属于科学范畴,但更离不开人文关怀。同样,医疗服务的改善不仅离不开扎扎实实的流程改造,而且需要无时不在的关心与关爱。人文关怀让医学变得更有温度,并且每个患者能够在治疗中医院的温度。

来源:北京晚报记者贾晓宏摄影杨淑霞胥焰

流程编辑:tf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